你眼中的書,在其他人眼中也是書嗎?《創造對話》(2)

進入說話者的世界

當我們提出問題,並得到解答後,我們會自動在獲得的解答上代入我們的理解,而形成偏見。

作者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偏見:

根據調查的數據,有一所學校的學生幾乎都不讀書。

於是他們去實際訪問一位學生,提問他看不看書。而他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,該學生說他從來不看書。

而當他們去到他的住處參觀時,卻看到了被書塞滿的書架,有許許多多關於狼人和吸血鬼的系列小說。

當作者團隊提出疑惑時,該學生的回答卻很意外。

“只是些沒營養的東西。”

“不能叫做書。”

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的定義都不同,有些人認為只有學校的課本才能叫做“書”,或者也有些人認為電子書也是書。

所以,用身體傾聽,實際的融入環境,置身其中,去感受他們的感覺,才可以發現真相。

攝影師:cottonbro studio: 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photo/3205568/

明晰

在談話時,應該把對話中會牽扯到的因素明晰化,讓雙方都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意思。

對話的語言,常常會因為:

1.有些術語並非人人都了解

2.有些人會把兩組不同的字詞意思搞混

3.有些詞彙,在不同的情境,不同的情緒都有不同的意思

4.當你說出一個詞彙,每個人都會因為各自的人生經歷,而對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,別人也有可能會誤解成別的意思,從而使對話的走向變得奇怪,或者不對頻。

比如當我說那個人很聰明,我的意思是他的智商150,非常聰明。

而你聽到我說那個人很聰明,你腦海裡浮現出的是他校排第一,得過市長獎之類的。

而這可能會讓聆聽者誤解意思。

所以,明確好使用的詞彙和術語非常重要,建立共同的語言,才能讓雙方的談話一直在頻道上。

以下是一些可以把談話更加明晰的方法:

把言語視覺化

用一幅畫來傳達意義,可以讓聆聽者更了解你想表達的東西。

說說關於文字的故事

讓大家在談話前說一個特定主題的故事,也能讓群組的大家更加了解這個詞彙和用語代表的意思,

讓這些用來定義語言的故事成為談話的背景資料。

說普通話

許多專業人士互相溝通會使用一套語言和術語,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可以進行有效且快速的溝通。

但當他們走出小圈圈時,就應該使用普通話來和其他人溝通。

當是你聽見縮寫的一方,你也絕對有權力要求對方把他拼出來,說明那些縮寫代表哪幾個字。

而且就算是同樣的縮寫,也代表了不同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