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得筆記|《這些心理學實驗告訴你這樣做事最有效》,使用心理學,瞭解大腦的思考運作。(2)

達標更快速 Goal Setting

化解敵對

參加社會心理學家謝瑞夫(Muzafer Sherif)等人所做的實驗中,他們把受試者分成兩組,讓他們一起生活一個星期,在最後一天時,要求他們進行競技比賽。

他們發現,如果讓兩組受試者在這一個星期內攜手合作,解決問題,比讓兩組受試者一起同樂(看電影,吃美食),更能提升對另一組的好感度。

由此可知,攜手合作的體驗比一起同樂更容易產生信賴關係。

當兩人的關係破裂,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讓了解事情經過的第三者從中調節,但根據實驗顯示,勉強雙方互相讓步,反而會加深彼此的矛盾與敵意。

不過,讓一起面對困難的問題時,敵對雙方反而會團結一致,因為他們有了共同的敵人

必須同心協力才能克服的難關,是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大好機會。

如果沒有這些機會,就會演變成樹立“共同敵人”的局面,如辦公室內散播謠言或霸凌等,這代表所有人缺乏共同的目標與任務。這時候,主管就必須設定有難度的目標,讓敵對雙方一起完成。雖然一開始會有抗拒,但經過一段時間後,氣氛就會有所改善。

戰勝集體惰性

當一大群人一起做事時,人們很容易產生依賴對方的心理,開始鬆懈偷懶。

在開始工作前,要先劃分好每個人的職責範圍。這樣便能清楚的知道誰做出了成績。並且只要交代了任務,就不要輕易出言干涉,以此來告訴大家,不會有人幫你們做事和扛責任,你們需要自己想辦法來完成。

悲觀的策略

當要進行一個專案時,可以先預想會在什麼地方出問題。將這些擔心的事情具體化之後,就能更好的思考對策,避免中途遇到問題驚慌失措。

妥當性理論

告訴對方事情對別人的影響。

當用不利對方的觀點來說服對方,例如:你不這樣做(洗手),就會遭受損失(生病)。對方會用結果來歸納出結,我不洗手,我也很少生病。於是,說服的力量會大大降低。

而用對別人不利的觀點來說服對方,例如:你不這樣做(洗手),別人就會遭受損失(生病),最後便能歸納出妥當性理論的結果:所以我應該這麼做,別人才不會遭受損失。

在告知未來的事情後,可以用對方本身的狀況來作為切入點,讓他知道做什麼可以避免損失或獲得利益。

在告知已知結果的時候,就可以用別人的觀點來作為切入點。

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

決策更精準 Decision making

展望理論

當在乎的是“我能得到什麼”時,人就會避開有風險的選項。當在乎的是“我會失去什麼”時,人就會為了避免損失,就算有點風險也無所謂。

就算內容是一樣的當方案以“可以得到什麼”來呈現時,人們通常會選擇這個選項。而當方案以“會失去什麼”來呈現時,人們會避免失去這個東西,來選擇另一個選項。

資訊處理的特性

人的心理特征表明:

人在思考時,最容易想到的事,通常是自認為最重要的事。

以此類推,不容易想到的事情,表示對我們沒那麼重要。所以,在與人談判交涉時,如果我們自己先把想到的缺失及問題向對方坦白,讓對方想不出還有什麼問題的話,對方就會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沒那麼重要,從而將焦點轉向好的那一面。

錯誤共識理論

在芝加哥大學所做的實驗中,有手機的人會認為班上大多數人也會有手機,而沒有手機的人會認為班上大多數人沒有手機。

我們很容易以為別人的價值觀也和自己相同。

在尋找顧客想要的產品時,正確答案就藏在“對彼此預設的中間值”。思考如何將我們不想要的事情,變成“想要”,可以有什麼動機或附加價值來吸引人們去購買。另一方面就是將自己想要的東西,讓別人也想要這個東西,從怎麼做別人才會想要來作為切入點。

誘餌效應

人的基準會受到眼前的比較對象所影響。

在設計商品時,可以增加一些捆綁包或比較型的商品,提供給消費者更多選項,讓消費者誤以為比較划算,從而購買更高價的商品,即使這些商品對他們來說可能沒有任何價值。

領袖氣質

要怎樣才能有領袖氣質?參考加州大學卡麥隆·安德森(Cameron Anderson)與蓋文·基爾杜夫(Garvin J · Kilduff)所做的實驗中,他們發現在一群互不相似的小組中,幾乎所以組別選出來的都是組內最先發言的人。而各組討論出來的答案中,也有高達94%是組長提出來的答案。由此可見,最先發言的人,容易增加自己的說服力。

Photo by Alicia Christin Gerald on Unsplash

人際更順暢 Personal connections

模仿效果

模仿對方的行動與習性(如對方喝水,自己也跟著喝水),容易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。但是如果模仿行為被拆穿,反而會引來對方的反感。所以要假裝不經意的做,不留痕跡。又或者有些人不喜歡與別人同調,他們會為了維護自尊,且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。可以先通過言語或者行動來觀察對方是不是這種人,再使用這個技巧。

多數選項

一開始提出數種方案,較容易產生良性互動

大多數人都認為提案必須拿出一件最好的成品,但這代表負責人必須在“Yes” or “no”中做選擇,有時候他們不喜歡這個提案,就會一直提出更麻煩的要求。

所以,可以提供數種(三種為佳)粗略的草案,較可能出現正面的意見。如:不同草案的優點可以互相結合,這一草案最棒,但可以加強這方面等等的,可以讓提案更有品質。

別只顧自己,多關心對方

原則上,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,關注自己的需求。人們都喜歡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交流,因為這樣可以滿足自己想要分享的慾望。所以,大家都對與自己興趣不同的人感到無所適從,認為自己和他們沒有共同的話題,難以交流。

每個人也都有“希望有人懂我”的需求,我們自己是,別人也一樣。所以,想要開啟對方的心扉,就要優先考量對方感興趣的事物。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放一旁,專心關注對方的喜好。就算不知道對方在說的東西是什麼,也可以通過好奇心的提問,來讓對方知道我們是真的關心,在意他們。唯有先這樣認同對方,才會機會與他們打好關係。

一致性原理

參考莫里亞蒂·T(Moriarty.T)所做的實驗中,他們發現事先拜託陌生人“能不能幫我看一下行李”,20人中有19人會幫忙,阻止別人(設局者)來拿走他們的行李。比起事先什麼都沒做,20人中只有4人阻止別人(設局者)來拿走他們的行李。

即時對方的陌生人,只要交付期望,對方也會給予回應。

很多人會認為沒說需要幫忙,別人也會明白你的處境。但事實上是,如果不說的話,對方根本不會有所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