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故事的人
叙事者
读者所接收到的资讯,是透过小说中的叙事者而来。同一个故事,会因为不同的叙事者和知道多少事情等等的因素,而让故事有了不同的面貌。
叙事观点
叙事观点分为第一人称(我),第三人称(他)和全知观点(上帝视角)。第一人称,就是由小说里的“我”来说故事,告诉读者我所知道的事情。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,而不能透露其内心意识。全知观点则是说故事的人独立于小说之外,读者可以知道每个人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意识。第三人称则是第一人称+全知观点,聚焦在同一角色“他”身上,而读者只会知道其他人的外部动作。
时间幻术
穿梭時空
穿梭时空一直是小说里很吸引人的特色,让整篇小说的元素更丰富。而对于这些太过科幻的设定,常常会让作家苦恼到底要怎样向读者解释,为什么会发生那么离奇的穿越时空!
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:
- 《回到未来》(Back to the Future):一步一脚印,发明出时光机。
- 《黑洞频率》(Frequency):以太阳黑子异常作为背景,然后开始故事,让读者自己代入连结太阳黑子和穿梭时空的关系。 (作家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能够穿越时间,读者相信就相信,不相信也没办法。)
- 《扭转时间》(The kid):中年男子遇到童年的自己,在解决问题后,最后遇到了三十年后的自己,中年男子问三十年后的自己:“这一切都是你安排的?”。而老人狡诈的回答:“你有三十年去找出答案。”电影结束,把问题完美的踢回给了观众。
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,其实不一定要解释时间为什么会这样那样,这反而会让自己的思想被拴住,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自由的去创作就好。
迟滞效应
厉害的作家会调整好悲剧发生的速度,让悲剧发生在最“恰当”的时候。
留白在一个重要的剧情或桥段时,让黑暗突然降临,所有事情都在黑暗里发生。而当黑幕拉开,剩下的已经是结果,至于在消失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,就让读者自己去解答。
小说的戏剧性
矛盾
我爱看的是:事物危险的边缘。诚实的小偷,软心肠的刺客,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。
罗伯特·布朗宁
有了矛盾,制造对立的冲突,小说才会更加精彩。就比如刺客的工作与他的性格相互矛盾,而当刺客要执行凶险的任务时,他的工作会因为他的性格,而让任务更加凶险。
矛盾是内在的,是性格与外在事物的冲突,也有藏在环境里的两难:鱼与熊掌不能兼得。处境越艰难,人生就难以抉择,小说也会更精彩。
故事裡的秘密
小说里常常会有只有几个人知道的秘密,而有些秘密可以让读者知道,读者一旦知道了秘密,就会被卷入故事中,并且带来折磨,读者会一直担心主角知道真相后的那一天,会出现怎样的变化。
内心景观
从描写人物的内心,当人物看到一个平常不过的事件时,会因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心中所想的事情,而把他们联想串接起来,让环境有了温度。
张爱玲在《倾城之恋》里有一段故事,女主角在刚刷完油漆的墙上打了一个绿手印(丢出引子),后来又认为房间太空了,于是她想要买灯管(抛出暗示)来装满整个房间。最后,再让女主角走进自己的世界,让寂寞可以丰沛饱满的出场。
自定规则
越早定下规则(不现实/不合理),反驳的人会越少。此外,结尾意义的强度要压过一开始的自定规则。
比如卡夫卡的《蜕变》,作者从第一句话就讲述主角变成了一只虫。但最后人们都在探讨“人的存在性”,而不去在意“人为什么会变成一只虫”。
因果
因果关系减弱,可以留给让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,开往不同的可能性。
例如:人物做了某些事,可是没有表明这件事背后的意义象征着什么,读者就会自己代入各自的思维与生命经验,从而得到他最满意的答案。
障眼法
有些事情可以不用描写,隔着一层帘幕,给予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。
绕远路
如果目的的是重点,那就抄捷径,如果过程才是重点,那绕远路可以给读者看到更多的风景。
(A=B & B=C ,则A=C) 因为有B,这个大弯,才能看见隐藏的生活细节,传递大量的讯息,而不只是A=C 的一目了然。如果只是A=C,故事就会沦为新闻,省略了过程。而因为有B,才会让这个故事在人们心理思考和打转。
结语
「 相信自己是天才,比真的是天才更重要。」
-许荣哲
许荣哲老师认为自己也是靠着努力,自学,一步一脚印的慢慢走出他的小说之路。所以,同样身为平凡之辈的我们,也都有在纸上挥洒色彩的创造力。
相信自己是天才,然后去尽情的创作。
让你的想法和故事,在这个世界中盛开,带来更多的影响力,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