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故事的人
敘事者
讀者所接收到的資訊,是透過小說中的敘事者而來。同一個故事,會因為不同的敘事者和知道多少事情等等的因素,而讓故事有了不同的面貌。
敘事觀點
敘事觀點分為第一人稱(我),第三人稱(他)和全知觀點(上帝視角)。第一人稱,就是由小說裡的“我”來說故事,告訴讀者我所知道的事情。只能描述別人的外部動作,而不能透露其內心意識。全知觀點則是說故事的人獨立於小說之外,讀者可以知道每個人的外部動作和內心意識。第三人稱則是第一人稱+全知觀點,聚焦在同一角色“他”身上,而讀者只會知道其他人的外部動作。
時間幻術
穿梭時空
穿梭時空一直是小說裡很吸引人的特色,讓整篇小說的元素更豐富。而對於這些太過科幻的設定,常常會讓作家苦惱到底要怎樣向讀者解釋,為什麼會發生那麼離奇的穿越時空!
看看別人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:
- 《回到未來》(Back to the Future):一步一腳印,發明出時光機。
- 《黑洞頻率》(Frequency):以太陽黑子異常作為背景,然後開始故事,讓讀者自己代入連結太陽黑子和穿梭時空的關係。(作家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能夠穿越時間,讀者相信就相信,不相信也沒辦法。)
- 《扭轉時間》(The kid):中年男子遇到童年的自己,在解決問題後,最後遇到了三十年後的自己,中年男子問三十年後的自己:“這一切都是你安排的?”。而老人狡詐的回答:“你有三十年去找出答案。”電影結束,把問題完美的踢回給了觀眾。
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,其實不一定要解釋時間為什麼會這樣那樣,這反而會讓自己的思想被拴住,只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,自由的去創作就好。
遲滯效應
厲害的作家會調整好悲劇發生的速度,讓悲劇發生在最“恰當”的時候。
留白 在一個重要的劇情或橋段時,讓黑暗突然降臨,所有事情都在黑暗裡發生。而當黑幕拉開,剩下的已經是結果,至於在消失的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,就讓讀者自己去解答。
小說的戲劇性
矛盾
我愛看的是:事物危險的邊緣。誠實的小偷,軟心腸的刺客,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。
羅伯特·布朗寧
有了矛盾,製造對立的衝突,小說才會更加精彩。就比如刺客的工作與他的性格相互矛盾,而當刺客要執行兇險的任務時,他的工作會因為他的性格,而讓任務更加兇險。
矛盾是內在的,是性格與外在事物的衝突,也有藏在環境裡的兩難:魚與熊掌不能兼得。處境越艱難,人生就難以抉擇,小說也會更精彩。
故事裡的秘密
小說裡常常會有只有幾個人知道的秘密,而有些秘密可以讓讀者知道,讀者一旦知道了秘密,就會被卷入故事中,並且帶來折磨,讀者會一直擔心主角知道真相后的那一天,會出現怎樣的變化。
內心景觀
從描寫人物的內心,當人物看到一個平常不過的事件時,會因為他們當時的心境和心中所想的事情,而把他們聯想串接起來,讓環境有了溫度。
張愛玲在《傾城之戀》裡有一段故事,女主角在剛刷完油漆的墻上打了一個綠手印(丟出引子),後來又認為房間太空了,於是她想要買燈管(拋出暗示)來裝滿整個房間。最後,再讓女主角走進自己的世界,讓寂寞可以豐沛飽滿的出場。
自定規則
越早定下規則(不現實/不合理),反駁的人會越少。此外,結尾意義的強度要壓過一開始的自定規則。
比如卡夫卡的《蛻變》,作者從第一句話就講述主角變成了一隻蟲。但最後人們都在探討“人的存在性”,而不去在意“人為什麼會變成一隻蟲”。
因果
因果關係減弱,可以留給讓讀者自己想象的空間,開往不同的可能性。
例如:人物做了某些事,可是沒有表明這件事背後的意義象徵著什麽,讀者就會自己代入各自的思維與生命經驗,從而得到他最滿意的答案。
障眼法
有些事情可以不用描寫,隔著一層簾幕,給予讀者自行想象的空間。
繞遠路
如果目的的是重點,那就抄捷徑,如果過程才是重點,那繞遠路可以給讀者看到更多的風景。
(A=B & B=C ,則A=C) 因爲有B,這個大彎,才能看見隱藏的生活細節,傳遞大量的訊息,而不只是A=C 的一目瞭然。如果只是A=C,故事就會淪為新聞,省略了過程。而因為有B,才會讓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理思考和打轉。
結語
「 相信自己是天才,比真的是天才更重要。」
-許榮哲
許榮哲老師認為自己也是靠著努力,自學,一步一腳印的慢慢走出他的小說之路。所以,同樣身為平凡之輩的我們,也都有在紙上揮灑色彩的創造力。
相信自己是天才,然後去盡情的創作。
讓你的想法和故事,在這個世界中盛開,帶來更多的影響力,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。